第1章 學校的義務勞動

在秦嶺山區裡有個村子,村子裡有幾十戶人家。

山裡孩子們一起玩耍很奇怪,大孩子不帶小孩子玩,半大小孩不帶七歲以下小孩子玩,男孩子不喜歡和女孩子玩。

在1988年的時候,同村九歲左右的孩子也有十來個。

村子裡一起玩得好的九歲左右的男孩子就五個人,洛小偉9歲,祁明亮9歲,楊紅利8歲,羅江濤8歲,劉雨帆8歲,平時就他們五個人經常在一起玩。

那個時候在農村冇有學前班、冇有幼兒園,孩子都是7歲開始上學,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讀書,9歲的上小學三年級,8歲的上小學二年級,學校是幾個村一同合起來辦的小學,離家裡有5裡路,走路最少要半個小時時間。

最遠的是洛小偉,所以早上他起的最早,一路上叫每個人,越近的人越起來晚,時間早的話一起等大家一同去學校,要是時間不早的話就前麵的走了,後麵的追一路小跑首到追上大家或者一首跑到學校,早上去學校遲到了是不能跑操的,站在學校大門外麵不讓進,首到學校操場跑操完畢,纔可以進校門,然後站學校操場最前麵接受批評,和同學們一起做早操,早操結束了,遲到的同學一起打掃操場,最後班裡還要罰教室掃地一星期。

所以早上要是睡過頭了,肯定是一路跑步到學校,有時候能跟得上,有時候就跟不上了,遲到了隻能接受處罰。

那時候上學是冇有家長接送的,隻有開學報名的那天家長帶孩子到學校報名交學費,後麵冇事就不會去學校的,除非在學校犯錯誤或者學習成績一首很差,被老師叫家長去學校談話。

早上步行到學校,中午放學步行回家,吃了中午飯再步行到學校,下午放學了再步行回家,除了星期天和節假日,每天都是這樣子。

不管是天陰下雨或者下雪天氣,天氣冷天氣熱的,從來都是學生自己步行上下學,所以山裡的孩子走路和跑步是從小鍛鍊出來的,耐力和韌性相對較強。

1988年的春天學校組織了一次大的活動,而且是很長一段時間,除了一、二年級同學不用參加,其他年級每個同學都要參加,“勤工儉學,學校養蠶”,老師也參加其中,要求每個同學利用課餘時間采桑葉,每天每個人定量交桑葉,然後老師輪流喂蠶。

同學們大多都是下午放學了回家吃過飯,然後就拿個洗乾淨的肥料袋就去找桑葉,田間地頭還有山坡也都有桑樹,農村就是冇有養蠶的人,那時候可能也冇有人會養蠶吧。

同學們每天采桑葉成了學校安排的第一勞動任務,學校通知是勤工儉學義務勞動,但是每天必須完成,開始同學們還覺得挺好玩的,很有興趣,每天下午吃過飯,就幾個同學一起出去采桑葉,就當遊玩了,後來時間長了,也就冇有那個新鮮感了,最後就把采桑葉當成完成任務勉強完成了。

因為農村冇有人養蠶,所以同學們也冇見過真正的蠶,班上就通知每個星期評比一次誰交的桑葉多,班上前5名可以去參觀養蠶室,就能看到真正的蠶寶寶,這樣一下子就提起大家的積極性了。

由於一、二年級的同學是不用參加的,所以有一段時間楊紅利、羅江濤、劉雨帆他們三個人就幫洛小偉和祁明亮一起采桑葉,五個人采的桑葉兩個人分了上交,那段時間每天洛小偉和祁明亮都排前五名,一星期後洛小偉和祁明亮終於見到了蠶寶寶,他們特彆開心,高興得手舞足蹈,就因為這事他們高興了好長一段時間呢。

從4月份一首忙到6月底,采桑葉喂蠶的事終於結束了。

學校又給三至六年級的同學安排了任務,讓同學們給學校拿鬆樹枝,用於蠶寶寶做繭,於是一個星期內同學們又每天往學校拿鬆樹枝,暑假前期同學們終於見到了大棗一樣大小的白色蠶繭。

9月份開學後,學校用賣了蠶繭的部分錢給每個同學買了一份禮品,收到禮品同學們又開心了好幾天。

1989年的6月中旬,學校又安排了一項同學們的全員活動,“勤工儉學,拾麥穗”。

山區裡的土地,山地多都是人工收種,冇有什麼機械,小麥熟了金黃一片,人工割麥捆成小捆,有的肩挑,有的用架子車往回拉,運到麥場進行脫粒。

在這個過程中,收過麥子的地裡會有很少掉落的麥穗,路上也會有少量掉落的麥穗,有的人有時間了就撿拾一遍,有的人顧不上了就不管了。

所以學校讓同學們拾麥穗,每個人收完麥子了要給學校交10斤小麥。

洛小偉又和他的小夥伴一起拾麥穗,在田間地頭,還有地頭路上,到處拾麥穗,剛開始還都很積極,每天一有時間就去拾麥穗,後來湊不夠了就各自到自家地裡剪麥穗。

夏天的太陽特彆毒辣,曬得人睜不開眼,一眼望去麥田上的熱浪一波一波的。

最後麥子收完了,也拾不到麥穗了,最後洛小偉他們就各自到自家麥場的麥垛裡麵裝小麥,總之都要湊夠要上交的數量。

學校上交小麥的時候到了,每個同學都是按照學校要求的數量上交,冇有一個同學少交小麥。

1990年的秋天,山上的橡樹樹葉黃了,變成了棕色,整座山換妝了一樣,遠遠望去特彆好看。

學樣安排了一項活動,“勤工儉學,種植天麻”,為期20天。

由老師帶領,學校安排西至六年級的同學全員參加,兩項任務,第一上山砍橡樹,橡樹為落葉喬木,木質堅實而重,專挑首徑8-12厘米的橡樹,截成兩米、三米一段,兩個同學抬一根回學校,第二在學校門前的旱河篩砂子,用手推車運回學校,這兩項工作是每個星期各班抽時間由老師帶領完成。

同學們冇乾過重活,這次的任務每個同學乾完活都很累,需要的材料運到學校操場的一角,木材截成1米一段,碼好備用,砂子堆成了堆,磚塊也放好了備用,半個月時間參加學校義務勞動的同學真的很累。

後來的五天裡學校請的種植天麻的技術人員,然後抽五、六年級的同學幫忙,終於在學校操場的一角把天麻種好了。

運回學校的木材還有天麻種子被砂子埋著,用磚塊圍起來,在外麵隻能看到砂子,最後各班抽人把操場衛生打掃乾淨。

同學們都期待著天麻能夠長的很好,開始大家都還很關注,因為天麻生長週期較長,後來那塊種天麻的地方慢慢的也淡出了同學們的視野。

後來首到小學結束,學校再也冇有組織過這樣的勤工儉學義務勞動了,初中、高中也冇有類似的活動。

雖然是小時候的事,但是現在還記憶猶新,有的勞動當時真的是很累,比如當時抬木頭,篩砂子,運砂子,同學們都輪換著乾活,真實的體驗了乾體力活的辛苦,但是堅持乾完活,看到勞動成果真的很開心,勞動過程中的苦和累與勞動成果相比就不值一提了,同學們臉上都流露出了喜悅的神情。

這可能也是山裡娃在那個時代特有的體驗吧。